番茄小檔案
英文名稱:Tomato、Love Apple
學名:Lycopersicon esculentum
科名:茄科Solanaceae
屬1到2年生草本植物,莖略呈蔓生狀態,高約1公尺,著地部分隨處生根。葉互生,莖葉密生黏毛。夏季開黃花,果實呈扁圓形或小球形,為紅色或黃色漿果。
番茄的祖先
最早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3000公尺處發現野番茄,只有拇指那麼大,和現在常見的番茄不太一樣。
番茄的起源
一說在西元1000年,在阿茲特克文明興盛的墨西哥栽培出番茄,叫tomatl,意思是「膨脹的果子」。
番茄的「花名」
原產地南美洲先稱為「狼桃」,義大利人稱「金蘋果」,法國人說「愛的蘋果」,德國人喚「天生的蘋果」,美國人則叫「愛情果」,認為可以催情。
番茄的中文別名
柑仔蜜、紅仔厝、番李子、六月柿、西紅柿、洋柿子、洋海椒、番柿、毛臘果、臭柿仔、小金瓜、臭冷蘋果等。
為什麼叫Tomato?
Tomato並非英文,一說此字可能源自牙買加,是西班牙文tomate的誤寫,西元1771年才開始流行,19世紀才納入英語系統中。另一說乃西方人初見原產於南美洲的番茄時,大為驚豔,而「tomato」的是南美土話音譯,目前全球通用。
法院判決:番茄是蔬菜
西元1893年,美國最高聯邦法院就「番茄是蔬菜或水果」判決,認為番茄是「蔬菜的一種」,因為一般人不會拿水果來做菜。
番茄選購法
當令最好,果蒂若萎敗,就不是新鮮的番茄;果實不必大,以圓實而小者為佳,表面應光滑,且有潤澤感,若有稜角者內部多空洞。
番茄醬 茄紅素是生番茄5倍
茄紅素 躲在番茄細胞壁
茄紅素火紅,番茄搶手,但要懂得怎麼吃,才能吸收最多的茄紅素,例如,熟食優於生吃,打汁優於切塊,吃別的東西要「油切」,吃番茄要「油加」,吃薯條這種油油的東西,一定要沾番茄醬。會有這種狀況,是因為茄紅素存在番茄的細胞壁裡,打成汁,做醬或烹煮都能,尤其烹煮效果最好。
番茄汁 茄紅素是生的3倍
市面上的罐裝番茄製品或番茄汁,比吃番茄所攝取的茄紅素多上好幾倍,一般而言,喝番茄汁所攝取的茄紅素是生吃番茄三倍、番茄醬含茄紅素更是生吃番茄的五倍。
高血壓 注意番茄汁含鈉量
番茄製品雖然含有較多茄紅素,然而選喝番茄汁要注意鈉含量,因為鈉過高會使血壓上升,特別是高血壓、心臟病等血壓相關疾病患者,最好選喝無鹽番茄汁;番茄醬裡頭也含有鈉,有高血壓等症狀者要酌量食用。
蕃茄果汁 最好30分鐘內喝完
一般來說,建議選用標示為原汁、茄紅素含量高、含鈉量低的產品。每100公克番茄汁鈉含量最好小於10毫克以下。如果擔心市售產品的含鈉量較高,也可以自己買新鮮番茄,自己用果汁機打番茄汁。只要在打好的番茄汁裡滴幾滴橄欖油,就可以幫助茄紅素為身體運用。打汁後卅分鐘飲用,可同時攝取維生素C跟茄紅素。番茄屬性偏涼,體質虛寒的人偶爾吃無妨,未熟青番茄屬性更涼,加上含有較多單寧酸,胃不好的人吃了不容易消化,會更加重胃部不適。不過,夏天大量流汗、身體微微發熱,又感到口乾時,適度吃點番茄則有清熱效果,也有助於恢復體內水分。
台灣南部人吃番茄,習慣沾上薑末跟醬油,以中醫的角度來看,這種搭配方式正好可以中和番茄的涼性。另外,番茄加熱後也可以減低點涼性,再加上洋蔥、薑、蔥、蒜或九層塔等溫熱性食材,又能更進一步調和它的寒性,也是不錯的吃法。
檞皮素 可保護胰臟和大腸
茄紅素不是番茄唯一的營養素,番茄內含維生素C、β-胡蘿蔔素、葉酸、鉀等,還有優質膳食纖維、果膠等,林孟瑜說,最近的研究還發現番茄含有檞皮素,對人體胰臟、大腸有保護效果,而番茄內含鉻,這種微量元素可幫助人體胰臟素發揮作用。
聰明吃番茄 吃出營養健康
1.愈紅愈好:番茄有、黃、青等顏色,愈紅愈好,茄紅素含量愈多。
2.加熱吃比生吃好:破壞細胞壁,使茄紅素釋放更多。由於茄紅素是一種對熱穩定的抗氧化成分,不用擔心會因為加熱而破壞。
3.不要去皮:外皮的茄紅素多於果實,愈紅的番茄,外皮茄紅素愈多,可能是果實的兩到三倍。
4.想生吃 建議飯後:如果想要生吃蕃茄,飯後吃比空腹吃好,因為用餐時通常會食用肉類或油脂,飯後吃番茄,人體對茄紅素的吸收力比空腹時更佳。
5.烹調番茄最好用油:也和茄紅素屬於脂溶性有關,所以烹調時最好和油脂一起,可提高二至三倍的吸收率,番茄炒蛋、乳酪烤番茄、番茄炒牛肉等都是不錯的料理方式,可以在番茄蛋花中加幾滴油。
6.補充番茄製品:市面上番茄製品不少,如番茄汁、番茄醬及番茄糊等,這些製品也都含有茄紅素,如果沒有機會吃太多新鮮番茄,也可以利用番茄製品補充,這些製品含鈉量高,高血壓者不宜食用太多。
7.盡早吃完:茄紅素有抗氧化效果,但遇到空氣也容易氧化,建議不論是烹煮後的番茄還是開罐的番茄汁,都應該盡早吃完。
《網路傳言》生番茄含龍葵鹼 有毒 勿生食
番茄不能生吃喔!很多人都知道發芽的馬鈴薯不要吃,因為含有龍葵鹼,卻不知道生番茄也含有這種毒素,而且茄科植物普遍都有。這種毒素雖然不會立即致死,卻會慢慢累積在體內,當你自以為攝取茄紅素可以養顏美容時,殊不知也吃下龍葵鹼。
《正確解答》成熟番茄含量低 免驚啦
茄科植物一般都含有有毒生物鹼,大量的生物鹼對中樞神經具有毒性,患者可能出現步態不穩、呼吸困難等中毒症狀。但民眾不必恐慌,成熟果實的生物鹼含量都很低,食用後不會有中毒現象。需要留意的是未成熟或發了芽的馬鈴薯以及未成熟的番茄,裡頭的生物鹼含量稍多些。但因生物鹼結構不一樣,未成熟的番茄跟馬鈴薯比較,毒性低很多; 而且成熟後番茄的生物鹼含量也比發芽的馬鈴薯少。目前並無食用番茄導致人體中毒的文獻。烹煮加熱過程,生物鹼會分解,人體也會排除部分生物鹼,不必太擔心。倒是未成熟的青澀番茄口感不好,也很難一口氣吃太多。番茄成熟沒,不能單靠顏色判斷。番茄顏色非常多,並非綠番茄就不能吃,比如「黑柿」番茄,綠綠的透一點紅,很受市場的歡迎。
茄紅素 最鍾愛生殖器官
茄紅素 可以延緩老化
茄紅素(Lycopene)又稱作番茄紅素,分子式是C40H56,是很強的抗氧化物。許多疾病及老化都與自由基有關,許多研究證實茄紅素能掃除自由基、延緩老化的效果。茄紅素也是一種類胡蘿蔔素(carotenoid),類胡蘿蔔素是一群黃色到橙色的脂溶性色素。
茄紅素抗氧化 維他命E 10倍
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,它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-胡蘿蔔素兩倍、維他命E10倍。
愈紅的番茄 茄紅素含量愈高
茄紅素廣泛存在於紅橙色蔬果及其製品中,如番茄、葡萄柚、紅辣椒、西瓜、芭樂、木瓜、杏仁等。番茄裡的茄紅素含量最多,愈是鮮紅的番茄,含量愈高。比如牛番茄的茄紅素含量就很高。
番茄茄紅素 外皮比果實多
至於綠色和黃色的番茄,茄紅素含量就不如紅番茄多,而且番茄外皮的茄紅素,也比果實的含量多而豐富。
茄紅素吃下肚 住在乳房等處
由於人體不會製造茄紅素,需要由外界攝取,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物質,當茄紅素進入人體後,小腸所形成的乳糜微粒會攜帶茄紅素,經淋巴管運送到血液。在血液裡,茄紅素與膽固醇結合,最後被送到人體許多組織,包括睪丸、 肝臟、攝護腺及乳房等。
乳房等脂肪組織 茄紅素的麻吉
體內茄紅素最多的組織中,前五名有三個是生殖相關器官,睪丸、攝護腺和乳房。看來似乎茄紅素和生殖有緣?茄紅素與生殖功能的關係有待進一步研究,但這些器官茄紅素含量較高,可能和脂肪含量高、代謝較快有關。茄紅素是脂溶性維生素,所以和脂肪特別「麻吉」,睪丸、攝護腺、子宮的脂肪組織都不少,另外,這些器官代謝旺盛,茄紅素有很強的抗氧化功能,也是組織吸引茄紅素「進駐」的原因。
多菸酒 茄紅素會降低
嗜菸酒者,體內茄紅素會降低,但如果喝番茄汁補充茄紅素,經過一段時間,血中茄紅素有增加的現象。人體如果攝取過多茄紅素,會像胡蘿蔔素過多一樣,皮膚變得有些橙黃色,稱為「茄紅素血症」。此時不用太緊張,只要暫時減少或不吃茄紅素,狀況就會漸改善。
煮熟後 茄紅素易吸收
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,一般新鮮蔬果建議趁鮮生食,番茄反而是經過烹煮後,人體更易吸收其中營養成分,烹煮時破壞的細胞壁和組織,反會釋放更多茄紅素。
中年男常吃蕃茄 可治攝護腺肥大
排尿有障礙 番茄幫幫忙
假如你是步入中年的男性,良心的建議:多吃番茄,因為它可以預防、甚至治療攝護腺肥大。番茄是有名的抗老化、抗癌食物,臨床也證實,攝護腺肥大患者常吃番茄,有助抑制攝護腺增生及改善排尿障礙;而經由基因轉殖技術改造後的番茄,未來也可治療氣喘、預防腸病毒。
地中海國家 人民攝護腺癌少
番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維他命A 、維他命C及茄紅素(Lycopene),能清除自由基和延緩老化,尤其是茄紅素受到各界注目,攝取番茄或番茄醬較為頻繁的地中海鄰近國家,攝護腺癌發生率也比較低。攝護腺肥大的原因除與男性荷爾蒙有關外,膀胱經常受到餘尿的刺激及反覆發炎,也會造成攝護腺體不斷地增生。而番茄本身具有強化細胞的抗氧化能力,進而抑制細胞的發炎反應,所以能對抗攝護腺肥大。
利尿也助性 此說稍嫌誇張
有個廣告是一名男性常喝番茄汁,連在庭院灑水時所噴出的水柱,都強而有力,畫面隱含番茄有助排尿及性事,醫界對此持保留看法。番茄雖能改善攝護腺肥大,但只適用初期症狀。成年男性攝護腺約20公克,一旦攝護腺增生到30至~40公克,吃再多恐也無濟於事。助性之說更無科學證明。
基因轉殖法 培育新品種
透過基因轉殖方法,把腸病毒的表面抗原和塵過敏蛋白植入番茄中,培育出具有預防腸病毒及治療氣喘的新品種番茄。市面上已有基因改造的大豆、玉米,同樣的,番茄加入具有對抗疾病的基因,人們只要多吃番茄就自然產生抗體。
可防腸病毒 也可抗過敏
從動物實驗發現,小老鼠連續吃抗塵過敏番茄1周,呼吸道過敏及發炎症狀都明顯改善,而吃了抗腸病毒番茄的老鼠,也有8成產生抗體,預期可達到預防腸病毒感染的效果。
番茄汁 怎麼喝最健康
男人愛茄紅 女人愛黃金
番茄食用方式多樣,不論生吃、入菜、飲用,廣為國人接受,農業經濟價值難以估算。舉黃金番茄為例,低糖、維他命C比其他品種多三倍,最初引進的目的是提供糖尿病患者食用,卻意外成為市場新寵,台灣女性瘋狂搶著吃。接著,關於茄紅素與改善男性攝護腺肥大、解決排尿障礙等實驗報告相繼出爐,富含茄紅素的番茄,再度廣受注目,台灣男性也開始跟進飲用。
原生種稀少 外國品種多
台灣的番茄種類繁多,但原生種已相當稀少,例如台灣黑美人番茄,天氣愈冷,外表愈黑,果實呈紫黑色,皮薄肉細口感佳,也是台灣自有品種代表。
義大利人稱讚番茄是「太陽的果實」,國外種植番茄更是興盛,近年國人也踴躍引進,以歐洲、亞洲、南美洲的品系最易種植成功。例如,受西方速食影響,漢堡、三明治所用的牛肉番茄(或稱牛番茄),以及知名度很高的黃金番茄、桃太郎番茄等,原產地來自荷蘭、義大利或日本,也在台灣廣泛種植。另外,有些奇形怪狀、顏色怪異的特殊品種番茄,也讓消費者驚呼連連。例如荷蘭奶油番茄的果實呈乳黃色、檸檬番茄果型像檸檬、奇異果番茄果肉是綠色,芝麻綠番茄不僅從裡綠到外,外型還有像芝麻的黃綠斑點。歐洲的甜椒番茄幾乎和黃色甜椒一模一樣,燈泡番茄長相跟燈泡一樣,維他命C含量極高;南美洲白玉番茄體積龐大,是黑柿番茄的四倍以上。
番茄紅了 醫師的臉就綠了
保健食品榜首
「番茄紅了,醫師的臉就綠了。」難怪番茄能在美國時代雜誌2002年評選現代人十大保健食品時,高居榜首。番茄原產於南美洲秘魯,早在十六世紀,西班牙人占領南美洲時,祕魯人已開始種植番茄,當地土語稱為「Tomato」。此後歐洲雖然也開始種植番茄,但當時認為番茄美麗的紅色有毒,一直作為觀賞用,直至十九世紀,才開始有人吃番茄。
心形傳達愛意
由於番茄外表紅豔,切面又是心形,常被用來做為男女間互相饋贈的水果,代表愛意,也叫「愛情的蘋果(Love Apple)」。番茄既然被稱為「番」茄,明顯就是外來種。中國最早出現番茄的文字,明代王象晉的《群芳譜》,裡頭記錄了番茄有球形、橢圓形、扁圓形、卵圓形等,外皮有紅、黃、橙、白,除了白番茄待考,其餘的我們都不陌生。至於台灣的番茄,雖然荷蘭人早在十七世紀引進,但只做為觀賞用,把番茄當食物是十九世紀末日據時代的事。
蕃茄產量 美國第一
過去台灣北部把番茄稱為「臭柿仔」,那是因為番茄最初有青臭味,現在食來甘美,鮮紅美麗的番茄是品種改良的結果。目前,全球番茄超過上千種,主要是綠色和紅色品系。根據2002年國際糧農組織(FAO)的統計,全球每年共生產1.08億噸的新鮮番茄,產值高達42億美元。其中,美國就占了60%產量,其次是中國大陸、義大利、希臘、土耳其及印度;台灣的年產量大約在15.11萬噸左右;歐洲每年生產大約850萬噸的番茄,其中有將近18%直接銷售給消費者。
留言列表